因为冠病,不可以出国,没有大型活动,所以比较多时间工作,比较多时间学习,比较多时间锻炼身体,比较多时间休息,包括冥想。刚好看到《新明日报》有介绍被英国《泰晤士报》誉为全英最佳冥想导师的普迪科姆关于冥想的文章《破解冥想的迷思》,写得不错。普迪科姆曾经休学当和尚,因为当初亲近之人离去,所以到喜马拉雅一带的寺庙拜高僧为师。他说:刚开始在寺院修行时,我以为冥想是控制,改变心智,以此摆脱诸多思绪及干扰。我的师父却这样形容冥想:“想象你独自坐在马路旁看车来车往,这些车就是你的思绪。身处其中的我们,常因车流来往感到不安,开始追逐车辆或试图让车停下来,忘记我们本就只该坐在那里而已。”
冥想不是改变心智,而是改变看待思绪的方式。训练大脑,是为了改变我们与过往想法及情感之间的关系,学习如何从更多角度看待它们。当我们学会坐在路边,安静地看着思绪流动,自然而然地就会找到心灵的祥和之地。很多人常将冥想与佛教禅修打坐划等号,但其实现代正念冥想 (Mindfulness Meditation) 并不等同于禅修的概念,而是一种用科学方法重塑大脑的练习。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,如集中性注意力 (Focused Attention) 与禅定 (Jhana),视觉性冥想与观想,身体扫描与身至念 (Kayagatasati) 等,是因为它们的渊源关系。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的技巧,流传至今将近3000年。多年练习冥想的人从中得到好处,但不能解释其原因。他用现代医学上的“神经可塑性 (Neuro-plasticity) 来解释:大脑是灵活可塑的。当我们坐下冥想时,就像进入健身房一样,肌肉通过训练变得更加厚实强壮,同理,大脑中负责快乐与幸福的部分,也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更多的血液,因此变得厚实强壮。冥想本质上是一种训练我们大脑的技能,让我们拥有更加平静清晰的思维,得到更轻松的心态,身体及生活方式。
冥想时的专注点通常落在呼吸上。有了专注点,就像船有了猫。当思绪飘走时,我们可以通过它找回注意力。但冥想并不是不思想,万念俱空。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时,并不是要避免思想或将世界拒之门外。我们在学习识别何时会陷入这类的思想,或何时分神,然后轻轻跳出思绪,放下它,再回到那个平静的专注点。
找个舒适的地方,坐下或躺着。做两次深呼吸,用鼻子吸气,同时感觉肺部充满空气,身体在扩展。用嘴巴呼气,同时感觉到身体开始放松。轻轻闭上眼睛,珍惜并享受不必做任何事情,不必去任何地方的感觉。感觉身体的重量渐渐压在身下的座椅或地板上,察觉周遭声音,不与它们隔绝,让自己在此空间感到舒适。观察身体的感受,或沉重,或轻盈,或躁动,或沉静。清晰感觉到身体里呼吸的律动起伏。若思绪游走,则轻轻将注意力放回呼吸上。
所谓“文武之道,一张一弛”,现在没有出国旅游,只能国内旅游,更加需要冥想。旅游是很好的放松方式。不过那个通常是指心情方面,身体上也许比平时更累。现在这场冠病,让我学会和习惯了冥想。以后人在旅途,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冥想。
* * * * * *
李玮和他的财务服务顾问团队欢迎您的加入. 点击了解更多详情。
李玮
新加坡友邦保险高净值财务服务集团总监
* * * * *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