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wei@aia.com.sg
BACK TO BLOG

天道酬勤 - 我的保险之路 (第十章 读书 七十二)

Li Wei January 29, 2021
职业发展

看到《第一财经日报》上的一篇文章《落魄北漂画匠齐白石如何走上中国绘画巅峰》,这个标题非常吸引我的眼球。当然其实我也知道,很多大画家在出名之前,也是非常的不容易,有些甚至是身后才成名的。

1919年春,齐白石第三次去到北京,打算开启北漂生涯。那时候他已经57岁了,宁可饿死,也要在北京当老北漂。不为人识,生活寂寞,生意冷淡。他在湖南还能卖出去画,但到了北京之后,真的没有人认识这么一个土包子一样的老画师。那时候的齐白石,风格冷逸,作品乏人问津。跟京城的画师相比,价格仅有别人的一半,一个扇面的价格也就是银币两元而已。齐白石的一首题画册诗中说:“冷逸如雪个,游燕不值钱。”懂得他画的人,寥寥无几。

陈师曾是齐白石遇到的第一个知音。当时他在琉璃厂南纸铺挂卖画作和刻印。陈师曾偶然一见,就十分欣赏。陈师曾出身名门,父亲是中国极富盛名的诗人陈三立。他在北京画坛享有盛誉,眼光敏锐且惜才。因为喜欢齐白石的印刻,陈师曾专程去法源寺拜访,两人自此成为惺惺相惜的至交。有一段时间,齐白石经常是白天画一天的画,晚上去请教陈师曾。陈师曾在教育部上班,是编审,和鲁迅是同事。细究两人在书法,画技上的变化,齐白石受到陈师曾很多影响,后者提议他变通画法。齐白石曾说:“谈画论技,我们所见相同,交谊就愈来愈深。”他还曾以“君无我不进,我无君则退”来纪念与陈师曾的情谊。

1922年,陈师曾带齐白石的山水花卉到日本参加“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”,日本人看了齐白石的画非常喜欢,但作品的标价都很高。消息灵通的画商得知,齐白石在北京的价格并不高,于是辗转到北京去收画。陈师曾赶紧给北京画商发电报,嘱咐将齐白石作品定价提高20倍,刚好和东京的价格差不多,最终全部高价售罄。自此,齐白石的画作洛阳纸贵,供不应求。他曾以“几朵霜花贵万缗,价高殊不逊黄金”来形容自己画作的价值,又以“一身画债终难了,晨起挥毫夜睡迟”描述当时起早贪黑作画的辛苦。

陈师曾1923年去世后,林凤眠,徐悲鸿又相继成为齐白石的贵人。林凤眠和徐悲鸿都是留洋学生,一个在法国留学7年,一个留学8年,林凤眠主张现代派,现代主义,徐悲鸿主张古典写实,两个人性格还不一样。但就是这两个人,对齐白石的艺术同样欣赏。在当时推崇齐白石的阵营中,还有北京艺专法籍油画教授克罗多和教师方伯务。为何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,都会成为齐白石的追随者?因为他们对艺术真谛的理解都一样。齐白石的绘画艺术中,有一种出自民间的清新,稚拙的新风,这就是当时的创新。

1926年,留学海外的林凤眠和徐悲鸿相继回到北京。林凤眠经蔡元培推荐,到北京艺专担任校长,因赏识齐白石,邀他在中国画系任教。此举却遭到校内一群老师反对,学院派出身的老师,都不肯与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为伍。林凤眠多次到齐白石家中邀请,65岁老人才同意前往。当时在艺专教西洋画的法国教师克罗多,对齐白石也极为推崇。齐白石也曾回忆自己与克罗多相谈甚欢,“不存在门户之见”。

上世纪50年代,曾有过吴昌硕与齐白石艺术成就高下之分的争议。当时台湾美术界几乎一致认为吴昌硕的艺术成就超过齐白石,但是张大千对这个问题独持异议,认为齐白石的作品更胜一筹。张大千和齐白石的性格截然不同,算不得朋友,但是作为艺术大师,她的眼光是独到的,也是公平的。陈师曾是具有改革精神的中国画家,张大千也是开创中国画新天地的艺术大师,这两人并无交往,却都极尽推崇名不见经传的齐白石,这充分说明了齐白石的艺术感染力有目共睹。

大师的成长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啊!

* * * * * *

李玮和他的财务服务顾问团队欢迎您的加入. 点击了解更多详情

李玮

新加坡友邦保险高净值财务服务集团总监

* * * * * *

Next
Prev